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_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表格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的话题。

1.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三篇】

2.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3.2020高一数学教案五篇

4.高三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5.高中数学教案设计

6.一道高中数学题可以写教学设计吗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_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表格式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三篇】

        #高一#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三篇》希望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

        高中数学第一册(上)1.1集合(一)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集合的元素的概念;2、了解集合的元素的三个特性;3、记忆常用数集的表示;4、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一)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元素的三个特征性质教学难点:1、集合的元素的三个特性;2、数集与数集的关系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制作数学家康托介绍,包括头像、生平、对数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本节课所需的例题、图形等。2、布置学生预习1.1集合.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为科学而疯的人——康托托康(Contor,Georg)(1845-1918),俄罗斯—德国数学家、19世纪数学伟大成就之一—集合论的创立人。康托生於俄国圣彼得堡,父母亲是丹*人,父亲出生於丹*首都哥本哈根,是一个富裕的商人,他的母亲玛丽具有艺术家血统,他父母亲年轻时移居到俄国圣彼得堡,康托就出生在那里,康托是家中长子,并於1856年全家移居到德国法兰克福,也因为康托多次改变国籍,许多国家都认为康托的成就都是它们培养出来的。康托自幼对数学有浓厚兴趣。23岁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他所创立的集合论已被公认为全部数学的基础。1874年康托的有关无穷的概念,震撼了知识界。康托凭借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著作中关于无限的思想而导出了关于数的本质新的思想模式,建立了处理数学中的无限的基本技巧,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分析与逻辑的发展。他研究数论和用三角函数地表示函数等问题,发现了惊人的结果:证明有理数是可列的,而全体实数是不可列的。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康托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康托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是“疯子”.来自数学*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他在集合论方面许多非常出色的成果,都是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时期获得的.真金不怕火炼,康托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的工作“可能是这个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今天,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1.1集合(一),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涉及到集合的有关知识。二、[复习旧知识]复习提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实数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点的集合等。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圆的内部、圆的外部等。

        实数有理数无理数整数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正分数负分数负整数自然数正整数零3.实数的分类3、实数的分类:

        实数正实数负实数零

        4、以下由学生完成:(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0、、2.5、、、-6、、8%、19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1、-10、、、-2、3.6、、—0.1、8、负有理数集合:{}

        整数集合:{}

        正实数集:{}

        无理数集:{}

        3.解不等式组(1)2x-3〈5

        4.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是—————————————————三、[学习互动]1、观察下列对象(1)2,4,6,8,10,12;(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3)与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4)满足x-3>2的全体实数;(5)本班全体男生;(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7)2007年本省高考考试科目;(8)2008年奥运会的球类项目,

        《集合(一)教学案例》通过学生观察以上对象后,教师提问:[集合的概念](1)集合是什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2)什么是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3)集合、集合的元素怎样表示?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且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4)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A,记作a∈A;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A,记作aA。2、探讨下列问题(1){1,2,2,3}是含有1个1、2个2、1个3的集合吗?(2)的科学家能构成一个集合吗?(3){a,b,c,d}与{b,c,d,a}是否表同一个集合?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下面结论: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集合中的元素的性质]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集合的元素的特点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组成集合的元素可以是:数、图、人、事物等。[常用数集的表示](1)自然数集:用N表示(2)正整数集:用N﹡或N+表示(3)整数集:用Z表示(4)有理数集:用Q表示(5)实数集:用R表示(正实数集用R*或R+表示)四、[四、[互动参与]例1下面的各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是()(A)所有的好人(B)小于2004的实数(C)和2004非常接近的数(D)方程x2-3x+2=0的根例2用符号填空(1)3.14Q(2)πQ(3)0N+(4)0N

        32(5)(-2)0N*(6)Q

        3232(7)Z(8)—R

        五、[分层议练]1、选择题(1)下列不能形成集合的是()A、所有三角形B、《高一数学》中的所有难题C、大于π的整数D、所以的无理数2、判断正误(1){x2,3x+2,5x3-x}={5x3-x,x2,3x+2}()(2)若4x=3,则xN()(3)若xQ,则xR()(4)若xN,则xN+()

        常用数集属于a∈AN、N*(或N+)、Z、Q、R。集合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不属于aA

        本节课设计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探索现代教学手段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三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应该从四方面来落实。一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内容很抽象,都是一些数字符号,不容易理解,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二是强化数学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数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以前的数学教学与实践生活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新数学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重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并不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学生在攻克数学难关中获得积极情感。数学知识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学生可以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数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创新,就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学会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用不到“读”的方法。其实,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离不开“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才会发现和归纳数学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数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议”的思路。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讨论,尤其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能力。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国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思“的重要性,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论断。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辨析数学知识的难点,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挑战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质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没有自信心,只能向教师或者*的书籍求证,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高中数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向*挑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找出了“*”的错误,这对于学生来说将是更大的鞭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的数学教材中,都有教法指导和学法渗透的内容,如在每一章都编排了“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等相关的知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读题的方法。读题并不是随意阅读,是让学生在读题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果学生在读题中找到了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数学教学思想,使数学知识能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三角函数内容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描述现实世界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又是高中教材中基本初等函数的其中之一。下面我为你整理了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三、 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 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x),x?A ,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视频中的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大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钻研精神。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a的诱导公式。?+a与-a的诱导公式在小结?-a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出。

        教学难点:?+a,-a与角a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

        3教学手段和方法

        视频导学、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因而由初中定义的锐角三角函数引入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方法,让学生明白今天这堂课的思维结构就是:由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研究点的坐标的问题,而点的坐标又由终边位置所决定,从而让学生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创造条件。

        回顾公式一,强调其作用是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从而确定整堂课的研究范围就是0?~360?角的三角函数相关问题。

        随后解决视频中的问题:(讨论3分钟,随机点名反馈学情)

        sin390?,sin480?

        sin600?,sin(-30?)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中用?对称?的方法来求解三角函数值,并推出0?~360?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活动2活动公式四的推导

        利用上述引入,讨论a和?- a,?+a,2?- a的终边关系。

        先根据视频中内容再次讲解a和?- a的终边关系,提问: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和y轴对称的角如何表示。(相互沟通,由组长收集组员问题)

        解答相关疑问,并利用对媒体展示对称关系。

        针对视频中公式二的推导,(再次播放片段,并且在ppt上展示图表)询问同学自学情况并由组长组织同学推导公式二,公式三。

        活动3活动针对公式二和公式三让学生参与自我讨论

        让学生自己进行证明,最好利用图表,由组长进行指导,使小组达成共识,将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表格)(5分钟)

        点名组长,汇报讨论情况,并且展示讨论结果

        利用ppt展示诱导公式的,并且强调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准备补充讲解的是:

        ①对于2?- a和-a的三角函数的理解;

        ②公式中a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仅仅适用于锐角,只是在求解时我们往往需要转化为锐角来完成;

        ③从终边对称的角度引申诱导公式的作用。

        活动4练习简单应用

        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课本例题略)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完成(5分钟)有组长回报学习情况。

        针对回顾视频中求解sin330?告诉学生公式在使用的时候是比较灵活的,其实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先后次序,而我们可以用划归的思想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步骤。

        补充练习:sin(-240?)(3分钟)

        活动5讲授小结

        开放式小结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回顾一下,你的组员中有哪些同学你认为表现比较好,哪些需要多加努力?他们主要是哪里需要课后进行改进的?(5分钟)

        活动6作业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 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和角?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因而由初中定义的锐角三角函数引入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方法,让学生明白今天这堂课的思维结构就是:由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研究点的坐标的问题,而点的坐标又由终边位置所决定,从而让学生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创造条件。

        回顾公式一,强调其作用是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从而确定整堂课的研究范围就是0?~360?角的三角函数相关问题。

        随后解决视频中的问题:(讨论3分钟,随机点名反馈学情)

        sin390?,sin480?

        sin600?,sin(-30?)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中用?对称?的方法来求解三角函数值,并推出0?~360?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活动2活动公式四的推导

        利用上述引入,讨论a和?- a,?+a,2?- a的终边关系。

        先根据视频中内容再次讲解a和?- a的终边关系,提问: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和y轴对称的角如何表示。(相互沟通,由组长收集组员问题)

        解答相关疑问,并利用对媒体展示对称关系。

        针对视频中公式二的推导,(再次播放片段,并且在ppt上展示图表)询问同学自学情况并由组长组织同学推导公式二,公式三。

        活动3活动针对公式二和公式三让学生参与自我讨论

        让学生自己进行证明,最好利用图表,由组长进行指导,使小组达成共识,将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表格)(5分钟)

        点名组长,汇报讨论情况,并且展示讨论结果

        利用ppt展示诱导公式的,并且强调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准备补充讲解的是:

        ①对于2?- a和-a的三角函数的理解;

        ②公式中a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仅仅适用于锐角,只是在求解时我们往往需要转化为锐角来完成;

        ③从终边对称的角度引申诱导公式的作用。

        活动4练习简单应用

        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课本例题略)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完成(5分钟)有组长回报学习情况。

        针对回顾视频中求解sin330?告诉学生公式在使用的时候是比较灵活的,其实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先后次序,而我们可以用划归的思想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步骤。

        补充练习:sin(-240?)(3分钟)

        活动5讲授小结

        开放式小结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回顾一下,你的组员中有哪些同学你认为表现比较好,哪些需要多加努力?他们主要是哪里需要课后进行改进的?(5分钟)

        活动6作业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 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和角?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主题单元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复习三角公式,第二部分复习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第三部分复习正余弦定理,本节课是第二部分?收官?课,期待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螺旋上升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完美结合与灵活运用.难点则体现在知识转化和变通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上.

        二、命题走向

        近几年高考降低了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而加强了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因为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高等数学和应用技术学科的基础,又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三角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图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利用图象的直观性得出函数的性质,同时也要能利用函数的性质来描绘函数的图象,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又能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设计理念与思想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使?知识传递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堂?.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与传统理念相比,课堂和老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青岛2中分校近年来录取分数线有了明显提高,在孙先亮校长?办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等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本届学生是2中分校成立以来即将毕业的第二届,高三.2班是本人高二分班后新接任的班级,班级整体水平提升较快.

        五、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视频,自主梳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能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设计并解决问题, 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讲师的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课前视频:

        1.播放吕良和刘雨佳同学创作的《三角函数?小苹果版》,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与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梳理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函数y=sin xy=cos xy=tan x

        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周期性

        对称性对称中心:

        对称轴:对称中心:

        对称轴:对称中心:

        对称轴:

        单调性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增,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减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增,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减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最值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大值1;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小值-1.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大值1;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小值-1.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巩固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小讲师搭建表现平台,也为本节课的目标2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函数 的对称中心是 .

        (4)将函数 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再将所得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的图象,则函数单调增区间是 .

2020高一数学教案五篇

        1.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2.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3.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1、教材(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性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前是因为可以用函数的定义来抽象和规范三角函数的定义,同时也可以类比研究函数的模式和方法来研究三角函数;启后是指定义了三角函数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征,并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数学在其它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2、设计理念

        本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堂课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提出整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圆周运动等具周期性规律运动可以建立函数模型来刻画吗?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钻研教材,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改造或重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运用类比方法,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新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内化为学生新的认识结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并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学会运用这一定义,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在数学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学会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理性之美。

        4、重点难点

        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类比与化归思想的渗透。

        5、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函数的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任意角和弧度制的相关概念、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将学生的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改造为以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并形成以角的终边与单位园的交点的坐标来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再拓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教法分析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和驱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7、学法分析

        本课时先通过“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类比学习法引导学生形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法,来研究三角函数一些基本性质和符号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成教学目标。

        4.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5.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XX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继晷焚膏: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 高一数学 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高一数学教案1

        子集、全集、补集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 方法 ,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 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解:∵

        :见教材P10练习

        1.填空:

        , , ,那么 , .

        解: ,

        2.填空:

        (1)如果全集 ,那么N的补集 ;

        (2)如果全集, ,那么 的补集 ( )= .

        解:(1) ;(2) .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

        2.五条性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 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 A (A≠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 , ,则 .

        (5) S( SA)=A

        3.两组易混符号:(1)“ ”与“ ”:(2){0}与

        (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

        2020高一数学教案2

        函数单调性与(小)值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 热点 、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 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 总结 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2020高一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

        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

        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板书>

        解:  x2+2x-3>0    x<-3 或 x>1

        (3x+3)>0  ,   x>-1

        x2+2x-3<(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 x- x2>0, ∴0

        u= x- x2=-(x-0.5)2+0.25, ∴0

        ∴y= 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 x- x2

        y= 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

        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

        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

        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

        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2020高一数学教案4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 面相 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020高一数学教案5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

        1 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 的图象

        2 结合 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 会用代数方法求 等函数的周期

        4 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周期函数的概念”, 周期的求解。

        三、学法指导

        1、 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 都有

        ,即 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四、学习活动与意义建构

        五、重点与难点探究

        例1、若钟摆的高度 与时间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 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2)

        总结:(1)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

        (2)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

        例3、求证: 的周期为 。

        例4、(1)研究 和 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2)求证: 的周期为 (其中 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

        例5、(1)求 的周期。

        (2)已知 满足 ,求证: 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 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 的周期为 ( )

        A、 B、 C、 D、

        2、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3、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4、函数 的周期是 ( )

        A、 B、 C、 D、

        5、设 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 的函数,

        若 ,则 的值等于 (  )

        A、1 B、 C、0 D、

        6、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则

        7、已知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 ,则正整数

        的值是

        9、已知函数 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 则

        10、若函数 ,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 的周期。

        12、已知函数 ,如果使 的周期在 内,求

        正整数 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与时间 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 求该函数的周期;

        (2) 求 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 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 有

        成立,

        (1) 证明: 是周期函数;

        (2) 若 求 的值。

        2020高一数学教案五篇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3篇

        ★ 2020高一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5篇

        ★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5篇

        ★ 2020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2020高中数学教案范文

        ★ 2020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篇集锦

        ★ 最新2020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篇

        ★ 2020高中数学教学的新学期工作计划5篇

        ★ 2020高中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0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计划5篇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

        1.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2.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

        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XX,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XX,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3.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一.说教材

        地位及重要性

        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属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的必修内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范围之内。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在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又可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

        (2)了解能用图形语言正确表述具有单调性的函数的图象特征;

        (3)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养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本质理解。

        难点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证明或判断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尝试运用“问题解决”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四.说过程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4.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5.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一道高中数学题可以写教学设计吗

        为您整理了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供您参考!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x2y2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169

        到右准线的距离。

        |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

        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x2y2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9272

        1|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2

        x2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259

        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二

        第一章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小编带来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

       (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示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提供了空间。引导学生回忆*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教师要给与积极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面与*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面角来处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面角概念产生的背景。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教师启发,寻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空间角总是转化为*面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面的角来定义。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大胆猜想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帮助。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索实验。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继续探索,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探讨后发现,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只须使它的两条边在*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一性,由此发现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性,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面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后发现可由定义找出该二面角的*面角。可让学生先做,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给学生板演的机会。教师讲评时强调解题规范即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面角。

       变式训练:图*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本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面角。

       (2)求二面角的*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证——再解(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空间中三种角加以比较、归纳,以促成学生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考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行;

       (2)其余各面都是*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后面都是*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 的部分叫圆台

       ④球的定义

       思考: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略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扩展1)

       ——高中数学教案10篇

       高中数学教案1

       1. 该生能以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态度认真,能吃苦,肯下功夫,成绩稳定。生活艰苦朴素,待人热情大方,是个基础扎实,品德兼优的好学生。

       2. 该生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配合其他同学搞好班务工作,劳动积极肯干。学习刻苦认真,勤学好问,学习成绩稳定,学风和工作作风都较为踏实,坚持出满勤,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劳动积极。是一位发展全面的好学生。

       3. 你是同学拥护、老师信任的班委,乖巧懂事、伶俐开朗、自信大方、乐观合群,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爱护集体荣誉,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总是及时协助老师完成班务工作,是老师的得力帮手。你心性坦荡,个性鲜明,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难能可贵。而你在运动场上的爆发力更让老师同学们惊叹!潜力深厚,希望在高中时期能逐渐发掘出来!

       4. 你是个做事小心翼翼,感情细腻丰富的女孩,每次看你认真的样子老师都很感动。你也是幸运的,周边有很多人都在关爱着你,所以,对他们,尤其是父母,记得不要太莽撞,不要太任性,要学着体谅,学着换位思考,学着懂事。

       今天关于“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