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_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视频人教版

       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3.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三篇

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5课倍数的认识红萝是白萝的几倍

5.三年级数学书上册内容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_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视频人教版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 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 (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 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 独立完成

        (2) 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 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 独立测量

        (2) 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5)一枝粉笔长75(   )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3)教室的长约8(   ) (7)一把钥匙的长4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8)练习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3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课外延伸。

        改一改。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1)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3)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1)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三篇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4.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

        (6)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5课倍数的认识红萝是白萝的几倍

        #教案# 导语《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 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 (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两份 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书说:你们看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这里还有苹果,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 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 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思考题::我们班第一组有6个同学,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几人?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二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篇三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新课 标 第 一 网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 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 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 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三年级数学书上册内容是什么?

       红萝卜的数量是白萝卜的数量的3倍。

       倍数是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除以另一数所得的商,如a÷b=c,就是说a是b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

       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数。可见,“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为整数),同时,30也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倍”的涵义应宽泛于“倍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判断倍数的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将这个数分解成若干个质因数的乘积,如果其中有几个质因数能整除给定的数,那么这个数就是给定数的倍数。例如,判断12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将其分解为2×2×3,得到3个质因数2和3,其中3能整除3,因此12是3的倍数。

       2、逐一试验法:从1开始,逐一试验每个整数是否能整除给定的数,直到找到一个能整除的整数为止。例如,判断14是否是5的倍数,可以逐一试验1、2、3、4、5等整数是否能整除14,直到找到5这个整数能整除14为止。

       内容有如下:

       一、位置与方向(一)

       本单元内容包括: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并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第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方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用估算解决问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

       三、复式统计表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统计知识的教学整体后移,将原来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的复式统计表移至本册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及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五、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六、年、月、日

       本单元主要包括: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与实验教材相比,降低了要求,小数的含义、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八、数学广角──搭配(二)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内容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同时给出了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好了,今天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