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_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
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高中文言文教学案例
2.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3.《蚂蚁和蝈蝈》教学案例
4.《坐井观天》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5.趣味识字教学案例4个
6.初中语文案例分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案例
1. 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案例
——文言文课堂教学案例一中lichunxia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认为知识点多而杂,不易记忆,而教师讲解也往往“字斟句酌”,侧重字词句的翻译,很是枯燥无味,所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一、换汤首先换药以往文言文课堂中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逐一讲解是主要内容,我们教师和学生必须从中解脱出来.教材中文言文大多叙事性较强,比较通俗易懂,而且现在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教辅资料也很丰富.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对文言文基本内容、基础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自学,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课堂上解答疑问,讨论难点,巩固检测,教师讲授要“少而精”.而把一半精力放在对课文思想艺术、人物形象、哲理内涵等的探究上,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定是深挖课本,仔细研究,进而巩固所学加深理解,同时又开拓了思维,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无限的课外,达到“结束而又没有结束”的效果.这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文言文的精华——古人高尚的品质精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下面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这堂课的合作研究.提前分发详尽的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课堂上用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通过反复诵读、互问互答、巩固检测的形式掌握基础知识,用二十分左右的时间进行以下合作探究1、根据你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烛之武的外貌,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外貌:展开充分联想和想象(年纪、身高、相貌、衣着等)每小组学生代表发言生答:六十来岁,宽衣博带,气宇轩昂.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态度不卑不亢.虽年事已高,但依然风度翩翩,气势逼人.……经学生热烈讨论在脑海中呈现出烛之武立体的形象之后,给大家展示史书的记载:。
2.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文版)高中必修二《我的回忆》教案
。的回忆[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 的特点。 二、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 。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整理]
。德赛(节选)荷马教学目标:1了解《荷马史诗》2了解《奥德赛》创作特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长篇叙事诗的能力,把握课文的独到之处教学过程一、导 。
详见:
3. 高中《劝学》原文教案一《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二 《劝学》教。
4. 中学语文教案具体怎么写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重难点分析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先课时划分,然后分别一课时、二课时的写)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上七点就算完整了,每一个大点都按照你课文的具体内容来填写,有的只需要一句话,比如教学准备,有准备的教具、课件之类的写上就可以了,而有的就要求分细的小点了,甚至连说的过渡语也可以写上,比如教学过程。
注意,如果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还得再前面写上本单元要点分析。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6.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一)问题现象:请看一个老师上《爱莲说》的教学案例:介绍“说”“记”“铭”等文体知识和特点——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生翻译句子——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齐读,作者对莲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的特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后练习我想,无论这位老师的个人素质多么的高,这堂课是失败的。
整堂课只安排了开始的一个齐读全文,中间的一个齐读“直接写莲的句子”。像《爱莲说》这样的短小精炼的美文,缺乏朗朗书声总不是个味。
如此现象决非个别。随手翻阅学生课本,便发现学生学过的课文,周边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了?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
如各段从第几节到第几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练习”中各题的标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诸如“以物喻人”“排比”“对偶”等等。(二)问题思考: 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沉闷的现象呢?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哪去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诵读较少的原因有这样一些:1、学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
2、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认为只要分数高就行,而考试是不考朗读的,默写又不需要出声。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诵读能力的低下。
3、有的认为朗读是课外的事,课内要滕出时间传授知识。所以有的老师总是一味的强调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
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的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碰到篇幅较短的课文,课堂上还能挤出点时间叫学生默读或朗读一、两遍;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
而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们的校园,这样的现象和认识并不少见。
看来,教改较改,这个不改叫没改!既然这样,我们决定以“怎样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作为小课题开展探究与实践。二、问题研究:(一)专业学习1.理论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评价建议”中对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摘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
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
“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摘自《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2、他山之石: 对于课堂诵读的训练,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几位老师的案例。
其间既有名师,也有普通老师。王聚元老师《春》的教学设计::1、诵读。
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
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7. 怎样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一、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性1.传统教育对素质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虽然素质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传统教育遗留下的教学理念对当前素质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在接受新的语文知识过程中,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学习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要想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实现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型的语文教育,只有不断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溶入到学习中,积极进行创新学习、探索学习,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2.只重视语文课堂的活跃度,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基础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后,有的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积极性,就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活跃课堂的活跃度,从短期来看,确实实现了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参与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却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
片面的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偏离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是要改变以往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不代表把传统教育的优点也抛弃,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在教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的语文教学。
3.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具有创新性 虽然有的高中语文教师也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其对新课改理念理解的有偏差,在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没有认识到本身的教学方式并不具备创新性。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上课内容显得空泛,教学内容缺乏创意和新意。
这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创新素质1.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想实现教学的效果,实现创新型教学,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学科,只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加深学生到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实现创新型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把教学内容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2.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要在素质教育中,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必须要有亮点。
课堂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让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只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去认真的组织,并根据课堂情况,随时去进行变化。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要把课堂作为学生素质提高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完善课堂效率,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3.要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 在新的教育时期,高中语文教学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创新型教学的优势,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增强自身的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学技能包括多个方面,从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拟定以及课堂中的引导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提高,才能满足当前高中语文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自己的教学技能体现出来,实现高中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4.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起到示范作用,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教师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锻炼的时候,有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导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认真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为语文写作积累素材。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语文的创新型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采用的创新教学方法1.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语文素质。在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辅助教学设施,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见识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教学与大千世界的联系,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2.让学生在不断质疑中思维得到发散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作为重点进行培养。
要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快速养成,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不断质疑,让学生充当探索者,教师充当引路者,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对知。
8. 如何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析具有较好的基础;五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设计,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感悟主人公的 *** 和斗志,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
。 :多媒体教室 、难点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在对文章语句赏析与情感把握上面仍然较为生疏,排除字词障碍、动作表现人物性格;1.指导学生诵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章气势。
二教学目标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首先教案的格式,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技能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篇初中语文例子 ,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 、准确注音,了解屈原。
。 ②课前借助网络或图书,且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距;四教学重; ,抨击黑暗。
但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以及自身约束能力不同;一教学思路 ;六教学过程(重点);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会写生字; 2.品味语言; ,合作探究以及独立思索等方法。 ,掌握了基本知识;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知识目标 教学媒体: 。
,学会合作。并且通过网络收集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资料以及写作背景; 学生已经通过预习课文。
,在共处中求知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 ,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 。既能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①品味语言;学习环境;四学习者特征分析,走进人物,了解郭沫 ,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七课前准备 ,体会表达效果;①预习课文。
又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主要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情感律动:①屈原专题网站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学生。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案例背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崭新而又充满朝气的领域。
现代远程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而远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方便快捷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了《知识乐园》《教案示例》和《名师课堂实录》以及拓展练习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媒体展示》结合了课文内容,设置了配音朗读、生字词书写展示、重点字词的理解,既方便又实用。将它融入多媒体技术中并与语文学科整合,既能运用它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作用域宽,又能利用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效果等给学生以视听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又能创设教学情境,声画同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增强感知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体味作品情感,提高朗读能力,开发创造潜能。
除此,教师教学方法与方式单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使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使课堂色彩单调。教师千方百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运用了?三机一幕?可教育资源匮乏,使课堂启而不发,灵而不活。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与革新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教育体系、模式的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远程教育资源就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收到实效。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更加亲密地对话。
案例描述
《池上》是小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期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设计前言
当我接到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我犯难了:要在一课时的时间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间的分布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能象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那样,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当也不能只让学生只会读写字词,会背诗句。怎么办?于是我首先深钻教材,认真领悟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决定活用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准备好了实用、有效的课件。
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时,着重体现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课堂实录与简析
课前准备:
展示拍摄的荷塘美景,感染气氛,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生1:高兴。因为可以去游泳。
生2:可以摘荷花。
生3:还可以摘莲蓬呢。
?
2、师: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它做为见面礼给你们带来了,愿意和老师一块分享快乐吗?看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吧!(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
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转变了学生对学习古诗那?之、乎、者、也?的枯燥感觉,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3、师: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生1:我最想说?我好像去荷塘划船!?
生2:好美的荷塘啊!
生3:我想用课外书上看得到的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来赞颂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师:孩子,你的赞美很有新意。的确,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特别是唐代更是出了不少大诗人,你还知道哪些?说说对他们的了解。(课件出示:唐代几位大诗人的配图简介以及最出名的诗句)
仿真的画面,详细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了解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通过资源,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美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的意境,感知采莲的乐趣。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要读准,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提醒读音?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学生提醒读音,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8个生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面对低年级的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漂亮的事物,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在认识生字词这一环节时,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资源声、色、相的优势,巧妙地设计了采摘荷花、莲蓬认读生字词的形式,节约了教学时间,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而作为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3、师:孩子们,愿意写哪些字?
生:我想写?艇?
生:我想写?偷?
4、师:好,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把想写的字都贴在旁边。(教师将生字卡贴在黑板的一边)
5、师:孩子们,先来观察?艇?这个字。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课件描红)
6、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者认为难写的字写上两个。
7、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认为自己写的好的送自己一张笑脸,如果写的不好,擦掉重写,再送自己一张笑脸。
通过选择性地指导书写,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同时课件演示,能更清晰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书写生字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字词的印象。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蚂蚁和蝈蝈》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生成的—个情境、—个问题、—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1我通过学习《上好课——教学策略》这一内容,使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学习,真正做到实效。这就需要教师有教学策略。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我在课堂提问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一少部分学生都低头不语,我很纳闷,有时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时还是能够叫到他们的名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心里很害怕,答题的声音很小。课下,我询问了这些同学原因,他们说:“不知道自己能否答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因此不敢回答,因为这种害怕导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甚至结巴口吃等。
后来,我发现,为了不再体验那种难以承受的尴尬和羞愧,这些学生想方设法地也弄来各种教学参考书,并将上面的问题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由此可见教育上的很多失误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教学管理的很多失误也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一旦处置失当,受伤的将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只有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理念,坚守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凭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基本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修炼从容应变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说不定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呢!
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个问题请学生思考:“‘我‘撕毁弟弟的风筝,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一个学生马上把手举起来,迫不及待的说:“对,这体现了我对弟弟的爱护。”我接着问:“撕了他的风筝,为什么反而是‘爱护’”? 这个学生天真地回答说:“因为弟弟贪玩,玩风筝不好。”我接着又问:“玩风筝有什么不好呢?”这个学生微笑着回答说:“耽误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工作,就要出去打工。”我没有否定他的答案,而且我也微笑着说“噢。看起来这确实也能体现哥哥对弟弟的爱护。你请坐下。”
很明显,这个学生的发言与《风筝》一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完全反了。但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样处理是恰当的,体现了课堂教学机智。因为阅读对象是刚入初一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达不到课文的深度,不如鲁迅对社会、人生理解得深刻,没有必要勉强他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深度。随着生活阅历增广,他一定会想通的。另外一方面,当初“我”撕小弟弟的风筝确实也就是基于“爱护”,只不过对爱护的理解不对,方法不当罢了。再说,像这位同学的看法在当前社会确实很有市场,如果想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会出现偏移,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言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为他们培育一个敢于说话、敢于发表意见、有自信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生成的—个情境、—个问题、—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确定一条最为适当的处置策略,既基于教师的爱,也取决于他的教学智慧。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2在讨论《诗两首》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备课组的一致意见是这两首诗对学生均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却又是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或根本不会有这种阅历。但正如我们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一样,现在虽不理解,但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觉得教学这两首诗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内容,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延伸,这才可以让诗歌的精神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我们教学这两首诗歌的初衷。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多拉近一些,可以对诗歌产生亲切感,尽量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觉得,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方案抓住了这一课教学的关键,可以成为我教学的主要方案,我也是基本按照这一方案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增加了一些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我着重解读了“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我要求学生把诗歌中所说的三个不同的时间及其所代表的生活状态列举出来。“现在”——忧郁、令人失望;“未来”——充满希望。而我们满怀希望地走向未来,最终获得成功时,“现在”就成为了“过去了的”,而那段充满了忧郁与失望的经历也就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为帮助学生认识,我先出示了另一种译诗:“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在那忧郁的时光/还有一份守望/因为我们相信/快乐终会来临/今天/不过是暂时的阴霾/一切/将会在瞬间消逝/而那逝去的/将会变得亲切”,让学生比较两种译诗中对“现在”与“未来”的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以及诗人如何描述人生中暂时的阴霾。而在引导学生理解“亲切的怀恋”一句时,我让学生又一次朗读了《丑小鸭》的最后一段,让他们思考一下丑小鸭会如何看待自己还是一只丑小鸭时的经历。此刻再联系另一种译法中的“亲切”一词,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清楚了。此时我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都会有不顺心的事,都会有烦恼,也许我们不会象丑小鸭一样经历过如此巨大的磨难,但烦恼是不可避免的,而这首诗就是让我们在烦恼中去读的。诗人劝告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但到达未来仍然离不开现在的努力,由此我出示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让学生们明确如果你现在犯了错误应当如何纠正。
而在引用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后,我补充了《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让学生从中找出与宫诗的相同之处,进而补充普希金写诗的目的不是让人们不注重今天的努力,而是不要为今天的忧郁所累,将目光放长远,但要想得到真正美好的未来,仍然离不开我们今天脚踏实地的奋斗。通过补充的诗歌,我尽力让学生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我觉得,如果再有时间,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可能会更好一此地。
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时,我仍然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穿插了我对诗歌的解读。在解读第一节时,我特别指出了“**的树林”这一环境,学生注意到这是秋天的景象,我引用《蝉》中的语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强调了这一环境预示了时光匆匆,人生已禁不起等待,因此必须要做出选择。在解读第二节时,我出示了飞白的译诗:“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并结合原文,指出了课文对原诗的删节。我要求学生们比较两者的不同。学生们发现课文强调了诗人的冒险精神,而原诗则强调了选择的艰难。我追问,选择为什么如此艰难?学生们就自然从第三、四节中发现,一旦选择就无法反悔,而且一切都将改变,我由此过渡到第三、四节的解读。
在解读第三节诗时,我再次出示了飞白的译诗:“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与课文译诗比较:“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我同样提问学生,两者强调的内容有何不同,学生也注意到了飞白的译诗强调了人生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选择。我就在此引用了《列子》中杨朱“歧路亡羊”的故事,指出几千年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了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不同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而杨朱是主张不做出选择的,但如此一来我们人生的价值又如何能体现?因此我在此总结,选择是必然,谁也无法认清选择的后果,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否则只能在匆匆的时光中浪费我们的人生。在解读第四节诗时,我同样强调了选择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我向学生出示了原诗的最后一句:“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对照课文就可以发现,诗人所说的话可以直译为“一切都不一样了”,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理解为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物,这就说明了选择对我们的生命的重要意义。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做出选择,我们的人生就不会缺少光彩。人生的终点在哪里我们无法得知,但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尽量没有遗憾。
对于哲理诗,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只需要主要的思想不发生偏差即可。因此,我出示不同的译法,引用原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尽可能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一下,能够尽可能地多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些,这样就能够多熟悉一些诗歌的内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3《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林《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
“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往往是将重点放在文章中人物和情感的领悟上。其实,这篇文章从结构角度去切入也是极其精妙的。也正是由于其精彩的结构,才很好地撑起了文章的内容,才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仔细研读,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绝妙的地方:
一、别致生动的插叙。
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又由礼堂的钟声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可见,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有现实又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
二、双线并行,交相生辉
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
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张百栋语)
三、文章写得含蓄,处处有伏笔。
文中没有正面写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多处作了暗示。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 爸爸曾说:“没有爸爸, 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长大了, 是不是? ”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 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 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 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 “催着自己,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这恐怕是一种预感。④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校子,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 更是以花喻人, 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四、多角度的相互映衬
这篇文章多处采用了相互映衬的结构,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离别的烘托。一个是“我”毕业典,和老师同学们的离别,一个是爸爸永远离开了“我”。前一个是生离,将来也许还可以再见;而后一个则是死别,是永远永远的阴阳两世的隔离。这一对
的“生离死别”的相互烘托,让读者读起来不由得不为之深切悲伤。
2、不想长大与不得不长大的衬托。在毕业典礼上,我是多么怕长大啊! 然而在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后,“我”在心里默念:“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个才十几岁的小女孩,正是充满天真的幻想,正是应该四处玩乐的时候,可是爸爸的辞世和残酷的社会却使她不得不用幼小的肩膀去挑起沉重的生活负担,使她不得不马上“长大”,如此鲜明的对比,教人们读了这篇文章怎么会不感伤,对小英子的长大怎么会不予以深切的同情呢?
3、“小英子”的镇定和弟弟妹妹的无知的对比。在“我”默念着我已经长大的话语时,“我”的“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两相对照,这种“长大”是多么的无奈,是多么令人酸楚啊。
可以说,林海音是个高明的“建筑家”,正是她为《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间“房子”设计了这样一个精美的架构,再加上始终洋溢在文章里的深深爱意和浓浓的感伤,我们作为读者怎么会不受到一次心灵的强烈震撼呢?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4随着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全面改变,感情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运用,这其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这一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努力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支撑,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力求确立新的知识观,新的学生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感情的交流,感受生活的真理,把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情感教学帮助学生反思、体验、进步,让他们自觉体验生活,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我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爱”的情感功能,努力体现了语文“爱”的内容和性质,不仅确立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让学生实现了自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我现在当老师二十多年了,以前每每见学生有不良行为时,往往还忍不住立即就当面批评教育,还觉得这是自己工作做的及时、认真负责。其实,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一味的严格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在语文课堂上,“爱”的力量更伟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与学生处好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用自己的师爱打动学生。
我现在所带的这个班级是我两年前新带的一个班级,当时我确定了新的教学思路,即一定要多想些办法,用最大的“爱”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这个班的孩子都很有个性,他们从不同的小学升到初中,换新老师了,他们开始还有些收敛,基本上还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时间一长,一部分同学不爱写作业的坏毛病就显露出来了,每次布置作业后,作业老是交不上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原来的方法,我不是直接批评他们,而是在交来的作业上写上对他们的评价(比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的作业写的真工整;你的表现真不错。好;很好等等)。第二天作业发下去以后,我还有针对性地重点提出表扬,交作业的同学看着我对给他们的评语高兴的不得了,不交作业的同学看到这种情形,也把作业也交来了,我当然也是个个表场,写上他们喜欢的评语,激励了他们做作业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作业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以至于有一天我作业布置的迟了,他们竟主动问我,老师作业是什么?我要让他们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每一个人的,没有偏爱谁,也没有冷落谁。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语文基础不是很好,每次考试后同学们都笑他。有一次考试后他哭着找我说,班里有些同学说他是个大笨蛋,他不想念了。我安慰他说,你不用哭,只要你争气,我会帮助你的,相信到时候笨蛋的一定不是你。这位同学果真没有让我失望,期末考试中成绩有很大的进步,语文成绩是班上的中上等。这位同学在教师节还给我送了一束鲜花,上面还写了这样的话:谢谢老师对我的信任,原来我并不比别人笨,以后我一定会更加好好学习,为老师争光。
当我们能真正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并做学生的朋友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更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也要爱。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只有爱才能让学生登的更高、行的更远。 让语文课多一些感情吧, 我们一起用爱为学生保驾护航。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5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坐井观天》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蚂蚁和蝈蝈》教学案例一
一、教材简析: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粮食,蝈蝈则躲在大树下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刻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文章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全文共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描写。课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4、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2、会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道理。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莲山课件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我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重感悟、重体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尽量?弹性化?,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
五、设计思路:
1、在《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在看动画、听声音、学动作等过程中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运用电教手段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字,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依照本理念,设计教学过程。
2、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运用课件?观看蚂蚁搬粮食的动画并戴头饰演一演?感受蚂蚁搬粮食的辛苦,理解文本?看蝈蝈乘凉的,感受蝈蝈的懒惰?听一听,学一学呼呼的北风,感受冬天的寒冷?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蚂蚁和蝈蝈?。上节课我们学了许多词语,大家看:读准了这些词语,这美丽的红花就属于你啦?去掉拼音还能读好吗?真聪明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复习学过的词语,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词语的积极性,激化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为继续学习课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精读训练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词语读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的。
是的,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呀?( 很热
)是的,出示句子:夏天真热。是呀,天气可热了!想象?天气真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指名交流搬粮食 搬粮食?加上小圆点。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相机点 ?背、拉?。
3、小朋友说的真好,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小蚂蚁学学他们搬粮食的样子吧!我来问问你,小蚂蚁,你是用什么方法搬粮食的呀!你们搬粮食的方法可真多。
小结:是呀!在这么热的夏天里,蚂蚁们还在搬着粮食,多辛苦呀,难怪个个?满头大汗。
4、看,这就是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动画)看完了这群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小朋友,你想对这些小蚂蚁说些什么?你们喜欢这群蚂蚁吗?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读的最好的小朋友老师就奖励他来当一会小蚂蚁带上头饰到台前来演给大家看,好吗?
5、带头饰演一演小蚂蚁。
(1)指名学生带头饰表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评一评。
(2)再次表演。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学习语言文字,营造气氛让学生学一学小蚂蚁搬粮食,看看小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主动接触课文。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读懂课文,真切的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学生整体的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表演不再留于形式。)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1、过渡:蚂蚁们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板书),他们多辛苦呀!可这时候蝈蝈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段。
2、学生读后交流:它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出示)我们来看,这只蝈蝈在唱歌,这只在干什么?(出示)
看,这里用了一个?躲?,他们怎么会躲到大树下呀?
是的,天气多热呀!只有这树阴下才最舒服。看他们个个?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词语?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3、真好!看了图,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的更好的。指名读,齐读。
4、蝈蝈们自由自在(板书),他们看到蚂蚁们在搬粮食,蝈蝈是怎么认为的呢?点红?傻瓜?,是的,他们都在笑蚂蚁!他们为什么笑呀!是觉得搬粮食好玩吗?
5、刚才我们做了勤劳的蚂蚁,下面我们也来做做蝈蝈吧,你们是怎么笑话蚂蚁的呢?学学他们说的话,可以加上动作。和同桌说说,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由?图?入手,图文结合,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带着画面从多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将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不仅进行了语文思维训练,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迁移,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加深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虽然蝈蝈在笑着蚂蚁,可是蚂蚁还是在快乐的搬运着粮食,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2、板书:冬天。看后你有什么感觉?
天可真冷啊,想象一下?天可真冷啊?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并模仿西北风呼呼的声音。
那么谁能把冬天的寒冷用朗读表现出来?相机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齐读。
3、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生活的怎么样呀?自己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后和同桌说说。
指名交流:相机学习蚂蚁:是的,我们来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洞里的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呀?
4、在冬天,勤劳的蚂蚁是这样幸福快乐,那蝈蝈呢?指名交流
(1)我们看图,蝈蝈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2)是的,他们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可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怎么神气的?那他们为什么现在神气不起来了呢?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产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看看图,说说话,读读句子,使静态的语言变成了一连串鲜活生动的画面,实实在在的进行语言训练,促进让学生动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过渡:刚才小蚂蚁对我说了句话,他要小朋友认真去读读整篇课文,读好了,再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你们。(生齐读课文)
2、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齐读)
(整体?部分?整体,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道理通过蚂蚁的嘴告诉给小朋友,远比老师直接传递要好。)
3、学完了故事,你认为到底谁傻呢?
(引发学生探究、争论的兴趣,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向书本挑战,在问题讨论中展示个体的风采。)
4、现在老师这有两只又冷又饿,快要不行了的蝈蝈,他们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你想帮他做些什么?想对他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宽容,要有爱心,要善于伸出友谊之手。)
四、展开想象,延续热情
这些得到帮助的蝈蝈幸运地活了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怎么做。
1、现在小朋友们就是蝈蝈了,你们四人一组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表演:?今年夏天,我们要?
3、课后请你把他画出来,送给你的伙伴,或者你就新编一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么?
(画一画,讲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再造性的'作画,编故事,不仅仅是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化,而是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五、教学生字
1、出示蚂蚁:谁想和蚂蚁交朋友的?读出藏在后面的词语,勤劳的小蚂蚁就和你交朋友。
2、今天我们来记这两个生字,出示生字。看笔顺表,和同桌说说这些生字的笔顺。
3、谁来当小老师教我们记这些生字?教师范写?粮?、?呼 ?,指导写进田字格。
4、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看准横竖中线。请同学们拿出习字册描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创造和蚂蚁交朋友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并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案例二教学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要求的第一条。因此,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使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中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语境,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
1、(出示蚂蚁和蝈蝈的)问:小朋友还记得这两位昆虫朋友吗?
2、口头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
夏天,蚂蚁-----------,蝈蝈----------------;
到冬天,蚂蚁--------------,蝈蝈--------------------。
3、那么课文是怎样把这个故事具体描写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蚂蚁和蝈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好吗?齐读课题。
评析:
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请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而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无疑又是一次写字的言传身教。
二、创设情境,学习课文
情境一:贴出太阳火辣、知了满树的同时配上知了叫声的录音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是什么季节?大家听是什么在叫?天气怎么样?(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天气真热。)
出示:夏天真热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个别读、齐读。
2、看,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出示)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3、我们瞧,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他们不热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看图说话。
4、你也来演一演小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的场面,好吗?(小组内表演)
(1)指名戴头饰表演,老师叙述:蚂蚁长得那么小,但它搬的粮食却很大,很重,把腰都压弯了,加上天气热,所以搬得很吃力,走得很慢,背得汗都流出来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滴,个个满头大汗。
(2)请生再试,其他学生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5、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
6、说的真好,能向你说的那样读出来吗?
评析:
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声音、等直观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场景,能引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情趣;结合理解内容,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适时进行朗读训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别小看头饰的作用,它能把儿童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
有学生认为小蚂蚁太热了,读时强调?满头大汗?,有学生强调?有的,有的?,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蚂蚁没有偷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表演中既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又体会到了小蚂蚁的辛苦;指名读时,既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了的语感。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夏天,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而那几只蝈蝈呢?(出示)看图说话:这是几只什么样的蝈蝈?指名说。
2、(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3、那蝈蝈会如何享受生活呢?请大家看下面一句话。(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请和你的小伙伴,一个读句子,一个表演,好吗?生练习读、表演。指名同桌读。
4、这几只蝈蝈在自由自在地干什么呢?谁也能用?自由自在?来说一句话?谁在哪里自由自在地做什么?
5、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还自以为聪明呢!我们要把它那种自以为是、悠闲自得的样子表现出来。(出示这一节)指名读
评析:
挖掘教材的空白,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这一环节通过在表演中理解蝈蝈的自由自在,在练习说话中对?自由自在?的体会更深刻,从而为学生的个性朗读奠定了基础。
情境二:出示,播西北风呼呼的声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冬天到了,小朋友听,什么风刮起来了?听后你觉得怎么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一起读。
评析:
把握儿童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再次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作了准备。)
2、看图,这时,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哪里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蚂蚁过得怎么样?
3、谁来读这句话,把蚂蚁舒服过冬的情景读出来。(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4、(出示)蝈蝈在哪里呢,过得怎样呢?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5、(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谁愿意先读,读出蝈蝈又冷又饿的感觉。)
6、我想请各小组合作演一演,看哪个小小组合作好,很快就能分配好角色,看谁把刚才小朋友们想象的话都用上。
7、请1?2小组上台表演。
评析:
此处着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表演,发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课中休息
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就象小蚂蚁一样,我们唱首歌赞美一下它们吧。唱《黑蚂蚁》。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为什么蚂蚁现在可以舒服过冬了,而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出示:成语歌)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过冬的粮食。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读成语歌。
评析:
新课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处教学安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后面?熟记成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学到这里,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吗?句式训练:我想对蚂蚁说___。我想对蝈蝈说_____。
4、对,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出示句子)齐读。
5、学到这儿,你认为到底谁傻呢?(此时的课堂达到高潮,学生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评析:
此问题的抛出,引发了学生探究、争论的兴趣。我们说,要向孩子们灌输一个统一的结论并不难,可贵的是孩子们所经历的思索、探究问题的过程以及这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向书本挑战的能力,这种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思考,充满了创新精神。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充分展示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我们的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活力。
四、想象作画,延续热情
6、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 ,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课后用你的画笔画出来,并讲给周围的人听一听,好吗?
评析:
讨论会情境的设置,加强了本文的教育意义。画一画,既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内化。
趣味识字教学案例4个
教材简析:《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语言。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天到底有多大的争论,来阐述深刻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黑板书写词条: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课文第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启发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背诵识字四中关于认识事物不全面的成语: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看看它讲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理解课题“观”就是什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课文。
要求:标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1、拼读生字,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全体齐读,完成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四、识字教学
1、看插图学习“沿”,理解“井沿”。
2、学习“信、际”,组词并书写。
3、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井( )沿( )抬( )际( )
开( )没( )拍( )示( )
五、熟读课文:
老师读旁白,孩子读小鸟与青蛙的对白。思考:这则寓言,写了小鸟与青蛙的几次对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理解小鸟落在井沿上,在插图上指出井沿的位置。
(2)启发学生理解:“落”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整体感悟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2--7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了起来?”
(2)青蛙认为天多大?小鸟认为天多大?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板书:青蛙:井口那么大,天有多大?
小鸟: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无边无际”。“无”是什么意思?“际”是什么意思?“无边无际”形容什么?用无边无际说话。
(反思:通过设问--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孩子回答“大海、宇宙”,于是连成话,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宇宙无边无际,宽得很哪!无形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巩固了对无边无际的理解,并帮助孩子积累运用成语。练习中的反馈也较好。)
(3)讨论青蛙说的话,进行语言训练。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那么远”是指多远呢?着重理解:“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4)“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5)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青蛙与小鸟的对话。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过渡:天有多大?青蛙和小鸟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它们又争了起来。指导读出争论的语气。
(2)提问:青蛙认为小鸟说得对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启发学生理解小鸟说的“你是弄错了”中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
(3)提问:小鸟为什么要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呢?
(4)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青蛙和小鸟在这里各自的“笑”的'含义。
(5)角色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反思:抓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三、总结课文
1、讨论: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谁说错了?为什么?
(反思:用因为……所以……说话,完成练习:《坐井观天》说的是( )因为一直坐在( )看天,所以看到的天只有( )。而小鸟因为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所以看到的天是( )的,从而帮助突破难点--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2、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我忍不住说:
3、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4、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反思: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通过练习拓展,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朗读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分角色读全文。
2.拓展延伸,出示:通过“成语故事”窗口,出示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的题目。推荐全注音卡通丛书《成语故事》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趣味识字教学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趣味识字教学案例篇1:
教材分析
《识字四》是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 下册第四组的内容。课文内容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是一首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情形的儿歌。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因此,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教学本课可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彩图,引导学生采用多种 方法 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他们入学时间不长,认知能力有限,识字时的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在具体教学生字词时,可以借助图画,拼音,词语,去拼音,生字,游戏,儿歌等多种内容。在形式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方式来复现生字,词语,在不断的认读中让学生巩固新知。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都是动物的名称,对于这些动物名称学生并不陌生,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4个生字。会写?蚂、蚁?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看图谈话,引出儿歌
1、播放多媒体课件, 说说 都有什么小动物?他们都在干什么?(夏天里小动物可忙啦!让咱们看看这首儿歌是怎样说的吧!引出儿歌。)
2、出示儿歌,试读,找出昆虫名字及其他生字。请你仔细读读儿歌,把藏起来的小动物的名字找出来,划上横线,并大声多读几遍,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
二、 学习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拼音识记生字。
3、(1)出示带虫子旁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字都有虫子旁,与小动物有关)
(2)读一读,想想这些字的意思,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一下。如:蜻?虫、青;蝴?虫、胡
(3)小结: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认识很多字。
4、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学习带虫子旁的生字。(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字词:蜻蜓、展翅、蚯蚓、蜘蛛。)
5、观察特点引导发现:练习巩固(用基本字加偏旁编儿歌的方法记生字。)
三、 朗读感悟
1、自由试读识字儿歌,想一想课文都写了哪6种小动物。那么这小动物在什么地方呢?打上括号。又在小动物在干什么呢?画上波浪线。(把识字放到儿歌情境中,既巩固了识字,又激发了读儿歌的兴趣)
2、结合具体词句理解字义([如:?蜻蜓半空展翅飞?、?蚂蚁地上运粮食?、?蜘蛛房前结网忙?。
3、抽查朗读。
4、一人一句接力读。
5、男女同学或小组竞赛读。
6、引读(边拍手边说):
什么半空展翅飞,什么花间捉迷藏
蜻蜓半空干什么,蝴蝶花间干什么
蜻蜓哪里展翅飞,蝴蝶哪里捉迷藏
7、配合动作表演读。
8、编成歌曲演唱。可用《小星星》的曲调 唱歌 。
(利用多种形式来读,让学生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加深感悟,体会夏日大自然的美丽、迷人,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鼓励创新
1.激发兴趣:课文中只写了六种小动物,真是太少了,我们来多说几种吧!
2.教师示范:蜜蜂花丛采蜜忙,你们呢?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五、实践活动
你还知道在夏天里关于其他小动物的生活吗?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别人收集整理材料,编成小 故事 和儿歌等展示交流。
六、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认读?蚂?、?蚁?前?、?空?。
2.找共同点,掌握结构。
(1)学生自主观察这两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
(2)?一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们怎么样写才好看。
(3)?再看?黑板,生提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将 儿童 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 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自主识字。本课的生字基本都是形声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所以可以利用自己已掌握的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反思 :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的特点,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而且不稳定,不持久。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可采用以多种形式复现的方法来进行。在《识字4》的教学中,学习生字我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借助拼音识记生字。借助动物形象给学生留下了生字词的感知记忆;第二步,去掉注音。出示无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认读;第三步,通过引导他们对形声字特点的分析来巩固识记。学生在生字的反复呈现与识记中不断识字深化,不仅对生字的音、形有了深刻的印象,还了解了字的意思。
识字主要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重字形联系,但是集中识字没有具体语言环境的帮助,这些字学生就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分散识字注重字义的情境创设,提倡在词中、 句子 中、课文情境中进行生字的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可以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来巩固补充。集中识字之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去朗读,如,引读(边拍手边说):什么半空展翅飞?蜻蜓半空展翅飞?蜻蜓半空干什么?蜻蜓半空展翅飞。?蜻蜓哪里展翅飞?蜻蜓半空展翅飞?再如编成歌曲演唱。利用《小星星》的曲调唱歌。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课文,增加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采用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学习方式游戏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生字。可以说游戏的设置,符合儿童爱玩的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在玩中体验了学的成功,在学中享受了玩的乐趣。
趣味识字教学案例篇2:
师:火字旁边站,一声火炮响。他是谁?
生:炮
师:草帽头上戴,像朵荷花苞。他是谁?
生:花苞的苞
师:加点白米饭,肚子撑得饱。他是谁?
生:饱
师:左边加三点,爱把水泡冒。他是谁?
生:泡
师:小朋友真厉害。包不仅和?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交朋友,它还和?提手旁?、?衣字旁?等等都交上了朋友。
师相机出示?袍、抱?等词语,引导学生识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识字课,但它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我想,好的识字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反思这节识字课,学生之所以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先出示基本字,然后再和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偏旁的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做游戏的方法,给予识字教学一定的童趣。孩子们在听听、看看、说说、想想的学习体验中,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妙这哪里是在学习生字,简直就是在玩 魔术 。一个字摇身一变就是几个形状极其相似,但意思又相差甚远的生字。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了识字兴趣。
第二,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巩固识字。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课文中的生字,采取开火车、送生字回家、猜一猜、玩一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和生字交上了朋友。比如:在这节课就运用了猜谜游戏,大大激起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识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片段中,饱满?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1、丰满;2、充足。如果教师直接把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他们是接受不了的。于是我通过创设挑豆荚这一情景,让他们亲手摸一摸,体会?饱满?就是?丰满?的意思,又通过表扬学生的精神面貌让他们了解?饱满?的另一种含义。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饱满?一词的不同用法。在写字教学时,学生还能融会贯通,熟练地使用所学的词语。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在交流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案例分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一)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文章 ,关于这篇课文的学法、教法,也有很多很多的教案、学案以及分析文章,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本来只有虚心学习的份,哪还敢在这个领域说三道四。但是,我上完这堂课,还是有一些话不吐不快,所以就写了下来。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老师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作者简介,疏通字词,朗读课文,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下去。大约到了20分钟或者25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学生朗读,然后讨论描写的 方法 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下面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来,于是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学生A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像父亲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能遇到,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的亲人也都是一些普通人,老师不止一次让我们写他们,但我从来没有写得这样动人,而作者只不过写了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竟能写得这样让人感动呢?学生B:?你看看文章写得有多细致,父亲的穿着,动作,你看穿着的颜色,还有那些动词,走、探、攀、缩、倾,还有蹒跚、慢慢这样的形容词,这哪能不感动人呢?学生A:?那他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致入微呢?学生C:?好了好了,我来说。写得细致是因为观察细致,写得动人是因为在观察和写作时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喂,这可是标准答案啊。?
这时有几个学生交头接耳了一会,其中的一个说:?不标准,我来补充一点。写作本文时作者自己也做了父亲,?后面不是说惦记着我的儿子吗他对父亲的理解比二年多以前深刻得多了,所以才这样动人。?学生可真行,一群毛小子,原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说起来倒是一套一套的。我想,到此为止这个小问题总该差不多解决了吧。
正当老师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那他为什么这样仔细地观察父亲的背影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钻牛角尖?。这怎么能成为一个问题呢?父子关系嘛,还用多说?但我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处理这个问题,而是问:?你怎么会提到这么一个问题的呢?该生顿了一会,冲着学生B说:?在车站这样一个有许多人的地方,你通常会对什么人的背影观察得这样仔细呢?学生B被问得一时语塞。静了几秒钟,原先一直沉默旁观的学生D站都没站起来突然冒出一个词:?美女。?这一下全班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觉得好玩;有的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闹哄哄地说个没完;还有一些学生一边说着话,一边还拿眼睛瞟老师一眼,看看老师的反应;有的学生对此非常不满?这时女班长站了起来:?我们这是在上语文课《背影》,你们都说到哪儿去了啊,一点气氛都没有了。?老师你看我们的课堂成什么样了,你怎么不管一管呀。?其实从学生D说出?美女?二字到女班长发话,也就不到3分钟时间。我当然能够控制住时间的。只是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并非毫无意义,但又一时没能想到一个恰倒好处的办法把它与课堂的主题联结起来。既然班长这么说了,我就示意学生静下来,并要求学生就刚才的问题谈自己的想法,但要求先举手后发言,有秩序,不重复。这时举起手来的学生并不多,还是班长抢先发言,她显得有些忿忿然:?父亲个子不高,长相不美,是个胖子,穿戴么,不是黑的就是青的,又不时髦,不幸他是父亲;这时他旁边还有一个美女,很是妖妍,我敢肯定,D的两只眼睛只会盯着美女,而不屑看父亲一眼了。?学生D被班长的一席话说得头都埋下去了〖注〗。奇怪的是,这回其他同学也没有哄然大笑,而是出现了近半分钟的沉默,倒是我先打破了沉默:?为什么都不开口了?学生E:?我们想,父亲不美,为什么能这样吸引住作者的目光呢?肯定是另有一种力量,这就是爱,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感情?父爱。?这时我看到不少学生在点着头,一个个表情严肃。我想,课上到这个份上,原先安排好的那些步骤和程序不要也罢,分析词句啦,讲解练习啦,如果这时硬拉进来,岂不扫兴?这时我要求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同时提醒,像读?大江东去?一样的语调合适吗?学生一致认为不合适。?那该怎么处理呢?老师不说,你们自己看着办。?结果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了这段话,几个女同学都读得有些结巴了。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剩下不多的几分钟时间在学习小组内交流阅读本文后的感受。老师穿梭其间,听到学生这样一些交谈:现在我知道文章感人的力量哪里来了;有个音乐家曾说他用皮靴照样能够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奥秘原来就是感情啊;美文靠做是做不出来的,我常常喜欢看那些辞藻华丽、语句扇情的文字,读过《背影》之后,觉得真是浅薄;?
下课铃响,我既没有追问他们交流时说了些什么,也没有布置作业,只轻轻地道了声别,就离开了教室。学生在教室里还像上课时那样静静地坐着。
我认为这是一堂既十分闹腾又弥漫着感动氛围的课。备课时我没有想到课会上成这样,这是我梦寐以求但在近20年教学生涯中从未实现过的一种境界。在后半节课,我的备课教案已经完全作废,所有问题都是当堂生成,大部分活动都是学生自主组织,教师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以及语言活动有序地持续下去,将其纳入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并且把这些活动不断地推向新的高潮,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达成了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沟通。起初我还抱着这样的态度:就算是浪费,也不过是一节课,下不为例就是了。没想到这么一放手,竟成就了一堂让师生都十分难以忘情的课。这样的课之所以难忘,还在于它很可贵,因为它很难重复。
这堂课值得回味之处在于:1.在课堂上要舍得?放?。不要囿于课的进度,怕耽误了课时,不敢放手,只怕完成不了原先安排好的那些内容。在这堂课上,当学生说出那句看起来十分俏皮甚至有些荒.唐的话时,如果老师不予理睬或者干脆训斥一通,后半堂课的情景就不会出现,学生那些好戏怎么演得出来呢?2.要注意联络。学生在平时其实是有不小学习压力的,在课堂上难得片刻开心,给他们两三分钟谈一谈美女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是接下来要将这个话题适时地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父亲不是美女,却有着和美女同样大的吸引力,奥秘何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课就有可能不但真的偏离主题,还可能会陷入庸俗。这,恐怕除了勇气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智慧。3.关于时间控制。实事求是说,由于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不得不将《背影》这一课由原来的2课时增加到3课时,但这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课对于激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提高他们的 想象力 和理解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其他课即使少上一课也无妨。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二)研讨话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一体化?如何构建?
教材分析
《春》选自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 抒情 散文 ,也是中学 语文教材 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 风景画 ,是一曲春的赞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已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眼。)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大部分学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学生四处张望寻找闭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1: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2: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要不是老师叫我,我真不愿睁开眼睛呀!(说完自己笑了一下。)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们的感觉不同。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这优美的朗读声中,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中,我被带到了我的童年。记起了童年在农村度过的春天,我跟伙伴们在河边放牛的情景。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我们不时在草地上打滚,不时又爬到牛背上。河里的鸭子也在悠闲地浮水,还不时地把头一咕噜扎到水中呢。
师:这个同学由作者的描绘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错,联想力较强。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的 日记 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生3: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 报告 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课后 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春》是从旧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也是初中语文传统的经典篇目。这次已经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这次最成功。
前两次上课我都是这样设计──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前两次每次教完课文,对自己课堂的分析也颇感满意,从学生书本上满满的笔记也感觉学生收获挺大的。
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 面相 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今天关于“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